为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现状,我们关工委在“六好”关工委村考核验收中,在开展省调研课题等工作中深入农村、社区开展调研,得到第一手资料,可以作为现在农村青少年生活现状的缩影。 农村青少年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完成学校教育,直至大学,另外一种就是过早踏入社会。辍学后的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分以下几种: 1、随父母、亲戚、朋友等外出打工,从事模具加工、服装、纺织等技术性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工作,工资低、劳动强度大。这类青少年比较多,由于没有技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常常是非常迷茫。 2、没有出去打工的青少年分两种情况:一种在附近企业做工,因为学历不够只能做底层的工作,工作量大,报酬低。另外一种帮助家里做些农活,有大把闲暇的时间,在网吧、社会上接触不良东西,加上缺乏生活经验和对事务的判断力,作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成为扰乱社会治安的隐患。 外出打工的青少年在外出打工后在农村相亲或者在外地领会一个对象后草草结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下一代的教育质量无法保证,造成恶性循环。 造成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原因: 1、家庭经济困难。很多农村家庭经济相对紧张,加上教育等原因使得教育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很多农村家长选择让孩子辍学。 2、社会环境复杂。现在社会环境开放,对青少年的冲击很大,加上社会管理的欠缺、青少年自控能力有限,使得一些青少年过早地与社会接触,导致学业荒废,甚至辍学。 调查中,我们觉得大部分青少年的精神道德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单纯、热心和真诚,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并且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淡薄的倾向。 2.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的务实性、理性,但有时自我意识膨胀,价值取向功利化。 3.接受公平竞争。注意团结合作。部分农村青少年比较自闭,对团队的活动没有信心,不甚积极。 4.社会评价和交往方面表现出农村青少年质朴的人际交往观。对自己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村青少年态度是坦然的。 针对农村青少年的突出问题,我们关工委要发挥好“五老”作用和桥梁作用,牵线搭桥,帮困助学。关工委的桥梁作用,要体现在帮助和关爱党委、政府管不到的,或者管的不够的青少年人群上。如农民工的孩子、经济条件一般但父母有患病的孩子、服刑归来的青少年、农村辍学的青少年等等。 1、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学生牵线搭桥,多渠道筹集助学资金。如联系黄岩红旗特种工艺品厂结对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完成高中至大学学业;联系“热心人”梁女士资助家庭困难学子上大学等等,社会反响很大。 2、积极探索帮困助学新路子,充分发挥义工协会的作用。区关工委义工与西部山区学校结对,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六一”节给结对的孩子们送去平安保险、书包、书籍等礼物;暑假给孩子们补习功课;春节给孩子们送去奖学金等等,让西部山区贫困的孩子也能感受到温暖。由茅畲乡退休教师张士馨等有识人士兴办的黄岩茅畲民间兴学协会,10年来共奖励大专院校学生300多人,中小学生100余人,共发放奖金、奖品近10万元,并对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了3万多元的资助。 3、深入基层开展走访慰问和募捐活动,建立基层政权管护网络。基层关工委聘请老党员、老村干部为留守儿童提供思想学习关怀与服务。如宁溪镇关工委对本镇比较困难的173名留守儿童,分别由退休教师分片包干联系,定期汇报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4、建立社会呵护网络。建立了由关工委讲师团、爱心人士、“五老”等参加的呵护队伍,与留守儿童结对,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宁溪镇苔湖村一位13岁留守儿童已读初中,回家后无人管护,镇关工委委托一退休教师及其姑母共同管护,学校让他住宿在校,还给每月补助300元生活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