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党史国史专题 > 工作动态

登上大陈岛 重走垦荒路
发布日期: 2016-08-31 11:03 信息来源: 曙光网       浏览次数:

这个暑假,当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安排下,穿梭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的时候,《小学生时代》杂志社组织的8名小记者却体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他们跟着当年大陈岛垦荒队的爷爷奶奶,跨海登上大陈岛,重走了一次垦荒路。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台州市椒江区12名垦荒队员后代小学生回信,勉励他们向爷爷奶奶学习,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习总书记的回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60年前大陈岛上发生的故事,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由此,《小学生时代》杂志社组织小记者,于8月10日,跟随当年大陈岛垦荒队成员张其元爷爷、戴婕媭奶奶、高然信爷爷,一起登上大陈岛,重走垦荒路,学习垦荒精神。  走进爷爷奶奶的故事里  “我们是1 月份上的海岛,岛上非常寂静,一片荒凉,一个百姓都没有,只有解放军在那里等我们。岛上的房屋东倒西歪,街道上垃圾遍地,一片片麦田长满了杂草。”作为第一批上岛队员,当时的张其元只有19 岁。如今,他已是年近八旬、头发斑白的老人,站在大陈岛历史陈列馆里,看着一张张黑白照片,他兴致高昂地给小记者们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那时垦荒队员们住在临时搭建的一个大房间里,床是用木板架在长条凳上拼接起来的大统铺,一排可以睡十几个人。天气冷的时候,就在床下面垫上稻草,暖和一些。每天吃的是白米饭和冬瓜咸菜汤,没有其他菜。食堂一个月才给每人发一粒杨梅大小的肉,就算是开荤了。  “走路高低不平,夜里电灯不明,急事电话不灵,遇风航船常停,生活单调苦闷,环境艰苦冷清。”这段顺口溜,是垦荒队员当时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每次回忆起来,还觉得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没有任何杂念,只为了一个梦想奋斗拼搏。”张爷爷说道。为了把大陈岛建设好,垦荒队员们从不计较,一直默默奉献着。当时垦荒队员每个月的工资是4.5 元,为了给岛上添置上万元的渔船,大家都主动交出2.5 元。“没有人不舍得。想到捕鱼的队员们马上就能开着大渔船去捕鱼,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戴婕媭奶奶说。  “在整个垦荒队,没有人计较个人的得失,没有人奢谈个人的青春年华,也没有人记录自己的豪言壮语,大家都只有一个信念:把大陈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哪怕是天天粗茶淡饭,也要开创一片新天地,这就是每个垦荒队员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每个垦荒队员的青春理想。”在垦荒队员们后来整理出版的回忆录《无悔的年华》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  如今的大陈岛,已经成为垦荒队员心中无法取代的骄傲。国家一级渔港、全国能源开发基地、全国海洋经济开发建设示范岛、全国百个红色景点旅游景区之一、省级海岛森林公园……都是大陈岛的漂亮名片。挥舞锄头,老少一起来垦荒  午休过后,小记者们跟着爷爷奶奶攀上大陈岛的最高峰——凤尾山,那里是当年第一批垦荒队员登岛后集体宣誓的地方。60年过去了,一座高大庄严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矗立在山巅。小记者们要在纪念碑前的山坡上开垦荒地,种下属于自己的植物。  8名小记者都领到了工具,跃跃欲试。他们要先除去荒地上浓密的杂草,清理好地面,而后挖好树坑,栽种树苗,再从百米外的取水处挑水,进行浇灌。活不多,看起来也并不麻烦,但真干起来,仍然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技巧。  一番忙碌,小记者们都完成了任务,有的栽下金桔,有的种了冬青。张其元爷爷、高然信爷爷担起了“评委”的职责,对大家的工作进行验收。经过评比,金典儿和管如筠栽种得最好,她们从两位爷爷手中接过奖品——《小学生时代》杂志社主编吕国才题字的纪念图书。  此次登岛的小记者,都有家长陪同。《小学生时代》杂志社最初的设想是为了安全起见,可是,家长们的收获一点也不比孩子们少。收获的是感动,传承的是希望  植树的任务完成后,小记者们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前摄影留念,不愿离去。戴婕媭奶奶便带着小记者们来到山顶的一角,从那里看去,海面上浮着一排排圆形的养殖箱,那正是当年垦荒队员养殖海带的地方。  “要离开大陈岛了,放眼看去,蓝天碧海,看不到大陆的岸在哪里。想起那时候的爷爷奶奶,在这荒无人烟的岛上是那样的无助,不比较不知道,一比就感觉出来了。有时候认为读书是那样的枯燥,经过了这次‘重走垦荒路’,我懂得了必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加倍努力学习,感谢、报答艰苦垦荒的老一辈。”活动结束后,小记者高月在自己的作文本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们觉得很有意义,这种垦荒精神,虽然有60多年了,但一点也不过时,还要代代相传。”《小学生时代》杂志主编吕国才说。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